2024 生物相似性藥品政策建言

張貼時間:2024-05-24




促進生物相似性藥品的使用,嘉惠更多病患且讓健保永續經營
 
全球醫藥市場已邁入生物製劑的年代,各國在面對醫療資源有限的困境,將價格可負擔的生物相似性藥品導入不同消費力市場,提供病人更多藥品的選擇,有效的市場競爭讓藥費節省,以達到醫療資源再分配促進,對於整體社會的效益與醫療支出都有正面的幫助。
 
有鑑於此,學會於2019年開啟生物相似性藥品政策之研究,2020年6月提出《生物相似性藥品政策建言》,供主管機關制定生物相似性藥品具體發展之參考。食藥署於該年6月底,官方網頁設置生物相似性藥品專區。產業界在建言書推出後逐漸凝聚共識,遂於2021年7月在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之下,成立生物相似藥功能委員會。同時,學會聯合國內相關公學協會,透過研討會辦理及媒體宣導,持續推廣生物相似性藥品知識。
 
然而,截至今年,生物相似藥之推廣仍未見顯著成效,使用率僅7.6%。學會遂於5月初舉辦「台灣健康政策論壇—可負擔醫療系列:生物相似性藥品政策」座談會,集結專家學者、病友團體、醫院及產業代表,回顧推動進展,檢驗現況,一同探討制度策略之調整改善,彙整成此政策建議。
 
本次座談會,各界皆對生物相似藥的導入大力支持。對病友而言,在生物相似藥持續推廣數年的現今,無論是癌症病患,抑或免疫病友,普遍接受度已相當高;然而,台灣目前健保新藥涵蓋率低,造成病友相當程度的財務負擔,藥品可近性仍待提升。因此,病友期望健保擴大給付範圍,以及自費治療的可負擔性也相當重要。另,醫院部分,從提升醫療專業人員對生物相似藥的認識,到醫院調整進藥規範協助生物相似藥的導入,目前僅剩「醫師處方」這個障礙。因此,會議總結提出三大共識方向:(1) 分階段制定生物相似性藥品使用率目標;(2) 調整給付策略以鼓勵醫療機構導入;(3) 進一步精進醫病共享決策(SDM)的發展。


台灣醫藥品法規學具體建議事項
 
  1. 上位政策框架與給付策略
    • 設定目標使用率,分三階段達成 30%、50%、80% 使用率,同時持續滾動式評估前一階段政策執行績效。
    • 依國際臨床治療指引建立臨床專家對治療缺口之共識,運用生物相似藥,逐步放寬及擴增品項適應症。
    • 施政規劃以「價量連動」為原則:
      • 藥品調降機制開放價格差異、導入差額負擔機制,創造市場競爭環境。
      • 運用「生物相似藥先行給付」原則擴增給付範圍,縮小與國際臨床治療指引的差距。
    • 建議獎勵機制與分區業務管理目標,使中央政策與醫院目標勾連。例如:制定生物相似藥收益共享機制、新增生物相似藥加計專款等。
  2. 醫療機構導入
    • 建議將「提升生物相似藥使用率」納入醫院評鑑項目。
    • 「醫院點值保障 KPI」納入生物相似藥項目,制定獎勵機制。
    • 提升處方動機,鼓勵醫師處方生物相似藥於新病人:
      • 簡化生物相似藥事前審查,降低開立處方給新病人的機會成本;同時考量原廠衛教師協助壟斷生物製劑處方之現實生態,評估生物相似藥免除事前審查的可行性。
    • 推動包裹式給付方案:
      • 運用 DRG 概念,推動生物相似藥相關療程之包裹式給付,讓醫院得自行選擇價格較低的生物相似藥,進而保障該療程其餘的醫療服務點值。
  3. SDM 進階發展
    • 擴大衛教宣導,對象需包含:醫事服務提供者、病友、病友家屬。
    • 檢討並規範醫病共享決策(SDM)品質與程序,確保病友知的權利。
    • 鼓勵/強制醫院收納2至3種以上的生物相似藥,讓病友面對自費負擔時,有多元選擇。
副件下載
20240524-_1.pdf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