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政策論壇 — 可負擔醫療系列:生物相似性藥品政策

張貼時間:2024-05-09



 
20240509 台灣健康政策論壇 — 可負擔醫療系列座談會(一)


圖、台灣醫藥品法規學會啟動「台灣健康政策論壇-可負擔醫療系列座談會」,健保署石崇良署長、台大公衛學院鄭守夏院長、台大醫學院沈麗娟副院長、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台灣癌症基金會、臺灣病友聯盟、癌症希望基金會、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以及立委廖偉翔辦公室丁旗源主任、立委陳昭姿辦公室蔡旻諭助理與會討論。



台灣醫藥品法規學會於5月9日舉辦「台灣健康政策論壇-可負擔醫療系列座談會」,首場次討論如何運用生物相似性藥品優勢,縮減當前病友治療與國際臨床治療指引的落差。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石崇良署長、中央健康保險署張惠萍副組長、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鄭守夏院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沈麗娟副院長、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行政中心藥事管理部陳玉瑩組長、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台灣癌症基金會、臺灣病友聯盟、癌症希望基金會、立法委員廖偉翔辦公室、立法委員陳昭姿辦公室等產官學研界及病友團體連袂出席。會議總結提出三大共識方向,包括分階段制定生物相似性藥品使用率目標,調整給付策略以鼓勵醫療機構導入,同時進一步精進醫病共享決策(SDM)的發展。
 
台灣醫藥品法規學會理事長康照洲表示,學會致力於增進用藥可近性及全民健保永續經營之願景,從病患權益的角度探討台灣醫藥衛生政策的精進改革。生物相似性藥品政策之研究,是學會長期以來持續關注的議題,價格可負擔的生物相似藥的導入,可提供病友更多藥品選擇並降低病友與健保負擔,以達到醫療資源再分配促進,對於整體社會的效益與醫療支出都有正面的幫助。因此,學會啟動「台灣健康政策論壇-可負擔醫療系列座談會」,首場題目即訂為「生物相似性藥品政策」,期望透過這次討論,供主管機關制定相關政策具體發展之參考。
 
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在健保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有效運用,照顧更多民眾,是健保署鼓勵生物相似性藥品使用的初衷。石崇良坦言,目前生物相似藥占比的確太低,健保署已在藥品政策改革方案中納入生物相似藥獎勵試辦計劃,並獲得共擬會通過,以三年達到使用率 30% 為第一階段政策目標,若效果良好再進入下一階段評估,例如50% 使用率。石崇良認為,推廣生物相似藥的關鍵在於建立醫院獎勵機制,透過制定任務KPI,把點值回饋給達成獎勵的醫院;另針對已有原廠生物製劑的適應症,只要生物相似藥提出申請,健保署會優先收載給付。其次,石署長也認同,擴大給付範圍不僅能嘉惠更多病友並可降低病友負擔,針對符合臨床指引而健保尚未給付的適應症,將請業者提出申請,健保署會儘速評估以包裹方式擴大給付。

病友團體:符合國際指引卻須自費,是國家醫藥政策應負的責任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劉桓睿副理事長分享病友真實案例,指出在目前癌症藥品給付涵蓋率僅三成的狀況下,病友先求「有藥可用」比例達七成,此時生物相似藥對病友將是一個負擔較低的選項。國家醫藥政策應考量以病人為中心,以符合國際臨床治療指引為目標,運用生物相似藥優勢逐步實現健保全給付;另一方面積極鼓勵與規範醫院與醫師端的使用率,即便病人需要自費,也應該明確告知有負擔更低的生物相似藥品選項。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台灣推行生物相似藥已經多年,目前「量」一直沒有出來,病友的認知仍不足是原因之一。基金會曾針對兩百多位癌友進行調查,結果有三成的病友不了解什麼是生物相似藥。她進一步補充,醫師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在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制度下,要讓病友對生物相似性藥品有知的權益、同時擁有治療的選擇,這是SDM很重要的一環。

臺灣病友聯盟秘書長陳韋翰則分享,今年3月底至4月中,臺灣病友聯盟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異位皮膚炎、發炎性腸道疾病、乾癬及紅斑性狼瘡等六個病友團體共同進行一項免疫疾病病友的困境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約有八成以上的病友是願意使用生物相似藥。對於病友來說,最關鍵的是能不能有機會得到治療,因此希望給付範圍能放寬,讓病友在接受度上會更有幫助。
 
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表示,病友對於生物相似藥最大的擔憂是有效性和安全性,希望政府能長期觀察和監督,藉此也能減輕病友的疑慮。另外,建議健保評估將導入生物相似藥節省下來的費用回饋到新藥預算,而非挹注到整個總額,才有利於新藥導入。

產業期盼:評估差額負擔等過度方案試辦可能性,減輕病友負擔
 
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公布來自業界的調查顯示,目前雖約有七成醫院導入相關生物相似性藥品進藥政策,然而,僅兩成醫院導入「一加二」進藥政策,即在原廠藥之外開放兩個生物相似藥品併行於醫院的用藥選項,其整體比例仍然過低。
 
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指出,醫療體系必須正確看待生物相似性藥品與學名藥的差異,由於生物相似性藥品的製程複雜門檻與成本高於學名藥,醫院若以學名藥的進藥規範與議價思維來考量生物相似藥的進藥,將使很多生物相似藥無法成為醫院的藥品品項,因為它的進價其實對業者來說不敷成本。
 
同時,產協也鼓勵藉由生物相似性藥品導入健保署長期想推動的政策,如試辦差額負擔,藉由生物相似性藥品與原開發廠的價格差異以較低價格給付,達到健保整體財務的節省,而節省的錢又可挹注更多新藥或是擴增給付適應症範圍達到正向的循環也將增加病患的藥品可近性並朝向接軌國際治療指引的目標前進。

醫院肯定:建立獎勵誘因是正確的方向,醫事人員認知仍有待提升
 
醫院引進生物相似藥,讓病人能有更多藥品上的選擇,有機會減少病人經濟上的負擔,但目前台灣生物相似藥使用率只佔不到8%,原廠藥佔比仍超過九成,許多醫院接受度低,導致台灣生物相似藥的推動窒礙難行。
 
長庚醫療行政中心藥材管理部組長陳玉瑩指出,依據2021年針對四百多位腫瘤科醫師、風濕過敏科醫師、藥師的專家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僅45.8%的醫事專業者認為原廠藥可以直接轉生物相似藥藥品,50.4%對生物相似藥的療效與安全性有信賴度。為此,長庚體系參考各國醫療機構做法建立七大策略,包括補助醫師諮詢費等獎勵制度,同時在2023年以免收處置費用的方式,調降病友自費生物相似藥的用藥價格,並且建立長期監控面板。最終,長庚體系成功讓生物相似藥的使用率從2022年的13.5%成長到目前的30.4%,同時也讓長庚體系在2023年較2022年健保申報藥費微幅減少的狀況下,多創造超過1千名病人的新治療人次。

專家學界:仿照先進各國建立上位政策,分階段達成目標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鄭守夏認為「使用量的提升」是制衡價格的關鍵,比起一開始就要求生物相似性藥品擴增給付時大幅降價,更重要的是需先創造有利於競爭的市場環境,讓後來進入的競爭者有足夠的能量與市場佔有者競爭,藥品價格才會自然相互制衡而往下調整。台大醫學院副院長沈麗娟表示,健保政策的規劃必須講究數據分析、追蹤指標以及預算配置三者的連動。沈副院長建議衛福部應定期檢討生物相似藥的使用成效,定期調整藥品導入策略。
 
台灣醫藥品法規學會歸納學會這幾年進行生物相似性藥品政策研究,所提出的五點措施建議:第一、制定並且逐步擴大獎勵機制,讓生物相似藥導入成為醫院、醫師點值保障的績效KPI,甚至可進一步評估將獎勵納入醫院評鑑中;第二,擴大簡化生物相似性藥品事前審查,減輕醫師開立處方成本;第三,優化藥價調整機制;第四,評估包裹式給付方案;第五,評估兩階段作法放寬給付規範,如導入轉換寬限期(Grace period),兩階段分別為先創造競爭,再擴增適應症,讓醫院具備誘因「引進」且「使用」生物相似性藥品。
回頂端